更多
2015-11-02
37 瀏覽
很久以前就在朋友的blog 上看過這間店 不過對它的定位一直覺得有點特別 很難分別它是屬於雲南菜或是偏泰式又或者偏家常菜的菜系 這天有機會受邀來這邊一試 當然, 不意外的, 我每次要吃好吃的常碰到下雨 這間店在民權東路三段與復興北路的巷子內 其實經過數次, 但都沒進來試試 頗為可惜 門口有一方荷池, 頗為優雅, 在台北也少見 走進店面發現店內有很多富有巧思的擺設, 比如說這個古董電話 店內稍感擁擠, 但整體的還算舒適, 走道與走道之間也方便行進 多人聚餐或是幾個人來吃飯都適合 也有很大的包廂 這木風琴很少見, 依稀記得是我小時候較多, 當時很流行幫小孩學琴 開始就有茶與烏梅汁當飲料 烏梅汁頗好喝, 用來搭配後面的菜色也很不錯 頗典雅的餐具設計 ●豆干小魚干 小菜, 但非常好吃 小魚辣的夠勁, 會一口接一口一直吃 以前小時候讀書帶便當, 這類的菜都喜歡, 因為下飯 ●米飯 兩種不同選擇, 養生或者美味 我當然還是選白飯 這裡的飯煮的不錯, 這就感嘆前陣子去中國江南旅行, 在西湖邊的樓外樓, 菜色都作的極好, 但米飯卻煮的隨便難吃 中式餐點最基本還是米飯, 基本是一定
不過對它的定位一直覺得有點特別
很難分別它是屬於雲南菜或是偏泰式又或者偏家常菜的菜系
這天有機會受邀來這邊一試
當然, 不意外的, 我每次要吃好吃的常碰到下雨
其實經過數次, 但都沒進來試試
頗為可惜
多人聚餐或是幾個人來吃飯都適合
烏梅汁頗好喝, 用來搭配後面的菜色也很不錯
●豆干小魚干
小魚辣的夠勁, 會一口接一口一直吃
以前小時候讀書帶便當, 這類的菜都喜歡, 因為下飯
●米飯
我當然還是選白飯
這裡的飯煮的不錯, 這就感嘆前陣子去中國江南旅行, 在西湖邊的樓外樓, 菜色都作的極好, 但米飯卻煮的隨便難吃
中式餐點最基本還是米飯, 基本是一定要顧好的
雞肉選雞腿部份, 肉入味, 鮮嫩
素鵝則用料不錯
豆皮本身作的好,口感就不錯
不過因為國外客人對大腸不是很愛, 加上這天備料的關係, 所以就單上茄子
茄子非常入味, 口味稍鹹了一些, 但配飯非常好吃
這天最喜歡的一道.....之一(因為還有另一道), 茄子這東西本身有它的一個特別的味道, 特別是細長型的台灣茄子
有些人會因為這味道不吃它
但荷風中國菜這天料理的好, 就會變成下飯好菜
●薑汁黃瓜香酥雞
黃瓜味藏的很好
不然我應該會pass 這一道 ( 小黃瓜的味道我很不喜歡 )
雞肉嫩而多汁, 皮也很脆算是與常見泰式料理的椒麻雞各有千秋的一道菜
不過可能因為我們拍照玩太久, 稍稍冷掉
覺得就很一般了, 單吃或沾醬好像都差了一些
不過這邊的調味都是偏淡口味的
比較沒常見台灣吃泰國菜味道那麼重
魚蠻新鮮
我還蠻愛蝦醬空心菜的, 但一般的蝦醬常欠蝦味只有鹹
這邊的蝦醬是用風乾機作的藍蝦蝦乾來炒, 真的會感到蝦味十足
空心菜火喉拿捏也好
好吃
( 都是喜歡下飯的菜)
第一次吃有點覺得口感特別
因為與一般中式包子強調皮Q 扎實, 這破酥包要更『輕』『蓬鬆』或者說有點空氣感
好處就是包子皮不會讓人很飽
芝麻口味濃香, 但不會很甜
一般飯後吃包子當甜點會覺得太撐
不過這種皮很鬆的破酥包就很適合了
它是蠻純且很傳統口味的優格
沒加什麼特別調味
吃來會很健康就是
●特調果汁
後來才知是青江菜
這可真少見
●總評
首先是很多食材都是老闆自己去找來的, 親自試過覺得好才推出
都是台灣小農的契作, 連醬油也是特別是找手工釀造的小廠, 喜歡就簽約固定供應
對於食材講究, 像這個黑盒子其實是食物風乾機, 像蝦醬空心菜那很棒的蝦干就是這樣來的
整體口味偏淡很健康
如果期望重口味的人可能會失望些
但也有很多很下飯的菜, 與其說這邊提供華麗的中式合菜, 倒不如偏向清淡且健康的家常小菜
還有一個要特別誇獎的
就是很重視外場, 現場的外場人員都是老經驗, 也很專業
這在台北大多數喜歡用工讀生的餐廳來說非常少見
好的外場才有辦法真正照料客人的需要, 提供一頓美味又舒適的餐點饗宴
店內有很多小擺飾, 是老闆自己收集而來
這台Tivoli Audio 的收音機, 推測應該是Model One ( Model Two 會有第二個音箱 )
我家裡也有一部 Model Two , 就更感親切
張貼